( Content available in Chinese only )     

昇平署是清代宮廷戲曲演出機構。

清代,宮廷演劇沿襲明制,由教坊司女樂承應。順治八年(1651),改爲內監承應。康熙二十年(1681)起,漸有"南府"、"景山"等稱名。康熙中期,南府和景山已成爲正式的演戲機構。乾隆年間,南府設內、外學。景山設總管首領,設有外學;另設新小班,成員爲乾隆帝南巡時從蘇州帶回宮中的男女優伶。內學由宮內習藝太監組成,外學爲民籍子弟,主要由從蘇杭等地挑選入宮的藝人組成,也有少數習藝的八旗子弟。內、外學常年在宮中演出,總人數約一千四五百人,盛況空前。

乾隆以後,清宮戲曲演出一度陷入低潮。嘉慶帝大幅削減宮中戲曲演出機構,以示"改除聲色"。內、外學總人數僅約五百人。道光帝即位,裁減南府內外學,將景山戲班納入南府,統一管理。

道光七年(1827),正式撤銷"外學",改"南府"爲"昇平署",主持宮內演劇事務。咸豐時,宮中演出頻繁,內學太監不能勝任,便挑選民間戲班,如三慶、四喜、春台等徽班,輪番進宮演出。昆腔、弋陽腔日益衰落,亂彈日漸興起。

國家圖書館藏《慶賞昇平》爲清內府彩繪戲曲人物圖譜,多出于徽班劇目中的實際扮相。據其畫法、風格,應爲咸豐、同治間內務府造辦處所屬畫院處宮廷畫師作品。其中有《普天樂》二十三幅、《千秋嶺》六幅、《蔡天化》十二幅、《反西涼》十幅、《泗州城》十二幅、《太平橋》八幅、《空城計》十幅、《玉玲瓏》六幅、《落馬湖》十幅,共九種劇目九十七幅。劇目之下有小字"穿戴臉兒俱照此樣"墨字一行。京劇大師梅蘭芳與戲曲專家周贻白舊藏數幅,故宮博物院亦藏兩冊。據考,四處所藏均屬一整套戲中的人物圖譜。惟一區別是故宮所藏無"穿戴臉兒俱照此樣"小字。此行小字當是圖譜從清宮流散後,書賈爲牟取高價所加。

圖譜所繪穿戴與故宮所藏戲衣、頭盔等實物相符,人物神態,刻畫極爲精細,戲衣刺繡考究,繪制精工,當爲進獻清宮帝後御賞之物,是研究京劇早期行頭、臉譜的珍貴史料。

返回展覽目錄 返回展覽目錄
蔡天化

昇平署是清代宮廷戲曲演出機構。

清代,宮廷演劇沿襲明制,由教坊司女樂承應。順治八年(1651),改爲內監承應。康熙二十年(1681)起,漸有"南府"、"景山"等稱名。康熙中期,南府和景山已成爲正式的演戲機構。乾隆年間,南府設內、外學。景山設總管首領,設有外學;另設新小班,成員爲乾隆帝南巡時從蘇州帶回宮中的男女優伶。內學由宮內習藝太監組成,外學爲民籍子弟,主要由從蘇杭等地挑選入宮的藝人組成,也有少數習藝的八旗子弟。內、外學常年在宮中演出,總人數約一千四五百人,盛況空前。

乾隆以後,清宮戲曲演出一度陷入低潮。嘉慶帝大幅削減宮中戲曲演出機構,以示"改除聲色"。內、外學總人數僅約五百人。道光帝即位,裁減南府內外學,將景山戲班納入南府,統一管理。

道光七年(1827),正式撤銷"外學",改"南府"爲"昇平署",主持宮內演劇事務。咸豐時,宮中演出頻繁,內學太監不能勝任,便挑選民間戲班,如三慶、四喜、春台等徽班,輪番進宮演出。昆腔、弋陽腔日益衰落,亂彈日漸興起。

國家圖書館藏《慶賞昇平》爲清內府彩繪戲曲人物圖譜,多出于徽班劇目中的實際扮相。據其畫法、風格,應爲咸豐、同治間內務府造辦處所屬畫院處宮廷畫師作品。其中有《普天樂》二十三幅、《千秋嶺》六幅、《蔡天化》十二幅、《反西涼》十幅、《泗州城》十二幅、《太平橋》八幅、《空城計》十幅、《玉玲瓏》六幅、《落馬湖》十幅,共九種劇目九十七幅。劇目之下有小字"穿戴臉兒俱照此樣"墨字一行。京劇大師梅蘭芳與戲曲專家周贻白舊藏數幅,故宮博物院亦藏兩冊。據考,四處所藏均屬一整套戲中的人物圖譜。惟一區別是故宮所藏無"穿戴臉兒俱照此樣"小字。此行小字當是圖譜從清宮流散後,書賈爲牟取高價所加。

圖譜所繪穿戴與故宮所藏戲衣、頭盔等實物相符,人物神態,刻畫極爲精細,戲衣刺繡考究,繪制精工,當爲進獻清宮帝後御賞之物,是研究京劇早期行頭、臉譜的珍貴史料。

千秋嶺
反西涼 泗州城
空城計 太平橋
落馬湖 玉玲瓏
普天樂
返回展覽目錄 返回展覽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