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ontent Cover Page


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- 宗族口述傳說(泰亨文氏)


Title
:
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 - 宗族口述傳說(泰亨文氏)
Bib ID
:
PHICH0553
Publisher
:
香港 : 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
Media Type
:
Image
File Format
:
image/jpeg
Colour
:
Colour
Language
:
No linguistic content
Accession No.
:
PHICH0553
Abstract
:
泰亨文氏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從弟(即堂弟),居惠州,文天祥被蒙古人擒獲後,天瑞逃離惠州,其子應麟及妻子冼氏逃到寶... 泰亨文氏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的從弟(即堂弟),居惠州,文天祥被蒙古人擒獲後,天瑞逃離惠州,其子應麟及妻子冼氏逃到寶安松崗(今東莞長安至寶安交界處)。應麟生二子,名為起南、起東。起南和起東的後代共有七子,其中兩房遷到香港新界新田及泰亨文氏定居。泰亨文氏源自起南之子垂統一系,垂統生蔭、萃二人,長子文蔭是泰亨文氏之開基祖。600多年前,據說文蔭最初在屯門老虎坑上岸,後遷至碗窰居住,以造碗為業。其後族人移居至大埔泮涌定居,並在當地設立圍門,稱為「文家莊」。後又因人口漸多,遷至泰亨定居。
泰亨文氏明朝立村最先建立祠堂村,直至清初才開始建中心圍(又名「青磚圍」)和灰沙圍,並設多所書室。其中一支泰亨文氏在現時大埔康樂園的位置定居,成立第四條圍村,名為「新圍」。現在泰亨鄉的規模為兩圍一村,泰亨文氏分為三房,長房及二房的子孫住在灰沙圍,第三房則住在祠堂村附近。泰亨文氏族中流有關「泰亨」、泰亨文氏名人和天后廟的傳說:
「泰亨」的傳說
泰亨的本名「叉(caa3,音譯『詫』)坑」,意思指該處為多條水流的交滙點,故以「交叉」的「叉」取名。由於泰亨的河流水量小,村民一直稱為「涌」,據鄉中老人家所說,因接近粉嶺的地方存有一個「煞」,若在河道上搭建橋板,會令煞氣沿著橋直沖向圍村,破壞村內風水,是以鄉民只跨過數塊石頭來渡河。
泰亨文氏名人傳說
文氏族人文湛泉為創辦太和墟的召集人之一,文湛泉因當時舊墟被大埔頭鄧氏宗族壟斷,遂有意在林村河的另一岸開辦墟市。文湛泉先到南投打官司,再與其餘鄉民帶領官員繞行偏遠山路,成立太和墟。參與的地方鄉民組成了「七約」。開墟初期,只有富善街設立的一個墟市,當時每個約都有一間至兩間店鋪,文湛泉更借錢予不太富有的鄉民建屋。相傳文湛泉為表示全力支持其他六約鄉民建屋,在富善街上並沒有建立屬於泰亨約的房屋。
泰亨天后廟的傳說
據說有一天晚上,泰亨鄉民想找林村村民打架時,看見山上有一班人將林村人趕走,翌日天亮時,泰亨村民發現天后廟中的哼哈二將全身濕掉,他們相信此次械鬥是由這兩位大將軍化解。

Notes
:
照片1:泰亨文氏宗族成員接受廖迪生教授訪問的情況
照片2:《族譜蜀派錢市固塘開祖泰亨始祖之系》
照片3:記錄泰亨鄉太平清...
照片1:泰亨文氏宗族成員接受廖迪生教授訪問的情況
照片2:《族譜蜀派錢市固塘開祖泰亨始祖之系》
照片3:記錄泰亨鄉太平清醮儀式的「醮簿」

Category
:
Show more